必有近忧的上是什么

时间:2024-06-24 16:35:13
必有近忧的上一句是什么

必有近忧的上一句是什么

  必有近忧的上一句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

必有近忧的上一句是:人无远虑。

原句是: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意思是: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忧虑。可以理解为: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也可理解为,人一直没有长远的考虑,那忧患一定近在眼前。

  这句诗出自出自《论语_卫灵公》。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可以这样解释:人如果不考虑长远,那么忧患一定会在近期出现。其意是要人目光远大,考虑长远。其实这是个宾语前置句,可以这样改:“人无虑远,必有忧近”。

  这是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论语·卫灵公》简介: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

  《论语·卫灵公》详细详解

  解析一

  【原文】

  15·1 卫灵公问陈(1)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2)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注释】

  (1)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时的礼器。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孔子便离开了卫国。

  【评析】

  卫灵公向孔子寻问有关军事方面的问题,孔子对此很不感兴趣。从总体上讲,孔子反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当然在具体问题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让为国,所以他以上面这段话回答了卫灵公,并于次日离开了卫国。

  【原文】

  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评析】

  从本章开始,以后又有若干章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原文】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评析】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文中没有讲明。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1]

  解析二

  【原文】

  15·4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由啊!懂得德的人太少了。”

  【原文】

  15·5 子曰:“无为而治(1)者,其舜也与?夫(2)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注释】

  (1)无为而治:国家的统治者不必有所作为便可以治理国家了。

  (2)夫:代词,他。

  【译文】

  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

  “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符合道家思想的一贯性。这里,孔子也赞赏无为而治并以舜为例加以说明,这表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十分留恋三代的法度礼治,但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在孔子的观念中,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

  15·6 子张问行(1)。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2)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3),行乎哉?立则见其参(4)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5)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6)。

  【注释】

  (1)行:通达的意思。

  (2)蛮貊:古人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在南,貊,音mò,在北方。

  (3)州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州里指近处。

  (4)参:列,显现。

  (5)衡:车辕前面的横木。

  (6)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

  【译文】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原文 ……此处隐藏2547个字……>   【原文】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评析】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原文】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1)馁:音něi,饥饿。

  (2)禄:做官的俸禄。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1]

  解析七

  【原文】

  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莅: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释】

  (1)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

  (2)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原文】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原文】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原文】

  15·37 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注释】

  (1)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正”的说法。

  (2)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评析】

  前面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原文】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注释】

  (1)食:食禄,俸禄。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原文】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原文】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原文】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原文】

  15·42 “师冕(1)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2)师之道也。”

  【注释】

  (1)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2)相:帮助。

  【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必有近忧的上一句是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