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
关于论语八佾篇的读书笔记怎么样写额?读书笔记不拘于形式,我们在写的时候,可以看看下面哦!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1】
〖原文〗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我知道音乐有教化人的作用,可是却很难教化我,因为我不懂音乐,一段世界名曲在我的耳边响起,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不知道这段音乐是在哭还是在笑。
孔子拿音乐教育学生,感化世人,是不是面太窄了,只有那些懂得宫商角徵羽的学生听得懂,那些分不清琴与瑟的音盲怎么办呢。咱总不能要求大家都是俞伯牙和钟子期吧。
那孔子为什么要把一个音乐放到如此高的一个层面呢?
这是我最初的想法。
后来我对自己说,你不要拿被现代思想和逻辑影响了的现代思维去想象古人,说不定那个时候的音乐的含义不是现在的娱乐工具呢,或者那个时候的风俗,对音乐的认识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呢?
带着疑问读书就是有好处,这样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有发现,于是乎,我找到了第一个现象:
古时候的很多乐官都是瞎子。
与此相关联的是,古时候的史官也是瞎子。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现代心理学有一种理论叫做“补偿假说”,某一种感官通道的缺陷将对另外的感官通道的知觉产生重要影响。
原来如此,盲人在失去了视觉思维后,上天给予的补偿是:
一,高度发达的听觉,
二,记忆力的强化。
明白了,没有了视觉的干扰,盲者反而能更加集中自己的力量,专注于听,所以他们是最适合搞音乐的'人。
史官也是瞎子,记忆力超群,在没有了文字的干扰下,他们可以靠背诵而记下历史,荷马不就是瞎子吗?荷马同时还是诗人,这中间似乎存在着很合理的联系。
联系到另外一个现象,诗经不是诗人的作品吗?诗,乐,史之间的联系,似乎也有些明朗了。
打个比方,乐是一首歌的旋律,诗是歌词,而史则是歌词大意。好像很合理啊。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2】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yì古时乐舞的行列,一佾八人。《周礼》规定,周天子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士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可忍:可以忍心。
这则的大意是说:孔子在谈论到季孙氏的时候说:“他用天子的规格在自己的庭院里乐舞,这样的事都忍心去做,那还有什么事情不可忍心去做呢?”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应用。本意是: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只是用此句来反问鲁公,激起他羞愧之心以反击季氏的僭越、专权。而现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什么场合,人们动不动就说出这句话,缺少语境和语意,违背了这句话的本意。
从“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句,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表现出了对季氏破坏礼乐制的极大愤慨。
论语八佾篇读书笔记【3】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这个子贡,上一节课刚刚说到礼仪制度是灵活的,你就跳出来要跃跃欲试啊。
你这个小气鬼,想把告朔仪式上的蒸全羊给撤了,那大伙祭祀结束后分肉,不就少了很多吗?你这个搞商业经济的,帐算得太精细了吧?一只羊值多少钱?你算算,如果当官的都不把礼仪制度当回事了,这得多少钱?
孔子立刻把子贡教育了一顿。
子贡,你就是舍不得一只羊,可我舍不得的是礼仪,你自己看着办,哪个重要?
子贡不敢吭气了。老师发威,你以为他是病猫啊。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你现在见识到了吧。
论语的编者很有意思,立刻把子贡拿出来举了个例子。
礼仪制度虽然可以灵活处理,但还是要有限度的。不是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底线在哪里?这是个问题。
是要保证礼仪制度的完整性,以便可以给大家更好的教育吗?
齐宣王易牛以羊,孟子没有说什么。子贡如果易羊以鸡,和易牛以羊有什么区别?家里不富裕,难道还非得倾家荡产买只羊啊!
同样保证了礼仪的完整性,同样可以提醒大家我们要重视礼仪,保证礼仪的威严。
显然,理由并不充分。
论语的编者在这里说这一句,除了承接上文,表达礼仪的灵活性,并同时表达出灵活的限制外,还想说什么?在惜墨如金的论语里,论语的编者肯定还安排了其他的意义,好和后面的章节衔接起来。
回头再仔细看看,子贡去掉羊是为了节约,而在孔子看来,是利欲之心在作祟,而利欲之心正是礼仪制度的大敌,多少好的理想就是坏在这个利欲之心上。
论语的编者巧妙的用了子贡的这个例子来说明,不要以为善小而不为,更不要以为恶小而为之。好像后面会说到的一句话,“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礼仪制度可以灵活处理,但其底线是不要有利欲之心,不要因为有利欲之心而去改变礼仪,这样会让礼仪制度走向灭亡的,今天是一只羊,将来就是整个礼制,皆可放弃。
不幸的是,孔子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