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4-07-03 16:35:08
《中国教师》读后感

《中国教师》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教师》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教师》读后感1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名师的课堂何以精彩?读了《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决定名师精彩教学的100个课堂细节》这本书,我才知道关注细节是名师课堂教学的共同点,也是他们实施精彩教学的关键。

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的要求重新塑造;关注细节,也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

课堂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课堂的得失与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教学中每个细节的落实上。名师精彩的教学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名师课堂细节精心的设计是其智慧与灵感的呈现。

发现和关注细节,反映教师的睿智和思想,捕捉和利用细节,体现教师的实力和功力。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我们教师细心的去捕捉。它犹如课堂的精灵,倏忽而至又稍纵即逝,让人始料不及。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小心把握。当“意外”出现时,教师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简单化处理,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此为契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或让学生再次读书,在读中寻找答案,加深感悟;或动手操作,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或组织讨论,在思维碰撞中修正和丰富认识……教学因意外而精彩,因真实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一段师生生命发展的“流程”。

教学细节隐藏得很深,要靠我们教师用智慧去发掘。细节犹如竹笋,每“剥”一层,就有一段“鲜活”呈现出来。教师若能一层一层“剥”下去,课堂就会精彩不断。能“剥”到什么程度,全看教师的功力。

细节很细微,容易被忽视,靠我们教师去关注和研究。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细节虽小,却能闪耀出生命智慧的光环;细节虽小,却是“生命”的智慧创造……“一滴水可映出太阳的光辉”,只有欣赏细节,关注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则给人以借鉴。

《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决定名师精彩教学的100个课堂细节》以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为顺序,系统的总结出名师充满智慧的课堂细节,并配以全国著名教师课堂教学的精典案例和专家分析,充分展示了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课堂魅力,呈现出名师处理课堂细节的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启迪和借鉴。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所说:“一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魅力……”我们的课堂也许无法做到完美,但我们要珍视细节,把握细节,让细节绽放光彩,让课堂呈现精彩。

《中国教师》读后感2

科学文明的进步,物质技术的发达,信息产业革命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与网络的普及使得今天人们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彻底变化。以往单纯的课程教学不再成为人们获取新知、接受教育的唯一。相应地,在教育领域,广泛地教育信息媒体正在悄悄地丰富我们的生活与大脑神经。

从走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我有幸认识了《中国教师报》,从这份报纸上我看到了大部分的作品都是跟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教师的真实写作,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从阅读这些报纸,给我的感触很多,收获很大。

我在《中国教师报》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为人师表、坚守道德”,其中的一些话很有道理:教师是一份特殊的职业。这份职业不同于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产品不合格了可以重新生产;这份职业不同于在田地里劳作的农民,种植的禾苗不言语、不思想…..教师是心灵的工程师,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会思想的活泼可爱的孩子。为人师表-----这一道德规范,非常朴素,教师虽不是名星,但教师的一言一行有许多天真的双眼在看着;虽不是名家,但一举一动影响着无数稚嫩的心灵,如果教师言行相悖、表里不一,学生怎能“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应把握自己人生的航向,坚守自己,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在教师的眼中,后进生是最令人头疼的群体,从《中国教师报》上让我了解到了“转化后进生的策略”,其实,只要我们充满爱心、细心和耐心,就会发现后进生都是未经清洗的玉石,是等待着春雨滋润的小草,只要找准方法就可转化他们,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维护后进生的自尊心(有爱心融化后进生冰冻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二、用关爱去感化学生(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尤其是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

三、集体帮助,树立后进生的自信心(开展各种活动:

1、互帮互学的“一帮一”活动。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3、组织参观访问活动。

4、开展“改正一个缺点,为班级争光”活动。使后进生感到班集体的温暖,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振作精神)。

四、在鼓励中激发上进心(鼓励学生能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表扬鼓励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对他的认可,使他们增强了勇气和力量,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

《中国教师报》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让我切身感受到了这份刊物的魅力,它让我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在自身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反思中不断积累知识,也获得了自我人格的提升,从而产生了情感上的愉悦之情与收获的快乐。这种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情感,告诉我们作为基层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如何去表达,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总结,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获得更多地快乐!

《中国教师》读后感3

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聪明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非凡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么可能发表文章呢?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可是没有想到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成长论坛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想到,论坛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马上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通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编辑老师立即回复说 ……此处隐藏4868个字……刊》…每个版块都各具特色,有一定的针对性,从教学的不同角度给我指明前行的方向。最让我觉得受益的是特别报道《课改》,尤其是最近的几期中,我欣喜地看到,话题中不断地重申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的重要性和价值。很多的科学教育者始终在这条孤独的路上不断进取。像河南省安阳市举办的以“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为主题的“殷都杯”演讲比赛,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要在课改这条路上发挥先锋作用,要倡导变传统课堂的以“教”为中心,蜕变成新课改理念下的以“学”为中心。努力在课堂中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那样学生就会回报你无限的精彩…向着“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的新教师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要有白居易铁杵磨成针的毅力。

首先,《区域教育周刊》版块主要报道了各个城市各个地区的教育实况、教育新闻,让我的眼界开阔,提醒不要局限于眼下的工作,应该跟上社会的需求,及时改进自己的业务,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其次,《现在课堂周刊》版块主要讲述了现在课堂的发展方向,在重视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大方向下,如何去组织自己的课堂。再有,《教师生活周刊》版块,展示了全国名师交流的经验,让我切身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明白我们的努力,我们的辛勤劳动,有那么多的人和我们一起感同身受,我们并不孤单。还有《教育家周刊》、《民办教育周刊》、《幼儿教育周刊》……每个版块都给我不同的感触。

《中国教师报》它既是国家教育规划者和教育实施者沟通的桥梁,又是教育家传授经验的平台,还是教育工作者之间交流的舞台。报刊的编辑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德辛勤地工作着。我想对你们说:“辛苦了!我们知道我们在教育行业中的路还很长,我需要以铁杵磨成针的坚强意志不断地努力。”

《中国教师》读后感9

偶尔翻了翻《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发觉黄燕先生以生动的教育事例,阐述和反思了中国教师之种种缺失。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关怀的书,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生存状态。

《中国教师缺什么》也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作者细细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人的声音,倾听他们的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简而言之,缺失有六:一缺乏爱,二缺乏服务意识,三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四缺乏理想和激情,五缺乏创造,六缺乏健康和关怀,从不同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颇受启发。的确,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本人进行了再思考。缺乏理想和激情,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在《围城》中曾经有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求知、自信的心。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沙,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用了未来。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承认学生的未完成状态。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宽容地对待人生,你会活得更加快乐、豁达。正如魏书生说的:“埋怨环境不好,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是我们方法太少。”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中国教师》读后感10

“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是《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一书第五篇中的一个小章节的开篇语,我觉得这句话才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对我的启示非常深刻。一直以来,我们都讲立德树人,都将以德育人。那么,作为教师,要如何立德?如果教师的心没有温度,没有对学生深沉且细腻的爱,这样的德,就等于是空中建楼阁,形同虚设。

老师的德行,是建立在有仁爱之心的基础之上的,这才是立德的关键,所以我非常认同本书作者说的让爱走在教育的前头这句话,于我而言,我也认为这是我作为一个初中政治老师立德树人的基础条件,没有这个基础条件,再多对个人德行的粉饰,修饰,都无济于事。中国知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需要老师的心和学生的心去发生碰撞,老师要敞开心门,接纳学生,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口头上高喊立德口号,那是无法真正让学生从小就具有培德的意识的,我们必须要自己有德行,躬身去做学生的示范,和老子说的那样,厚德载物,我们才能去影响学生,在学生心中种下善的,美的,正能量的种子,让他们以我们为镜子,而学到何为真正的爱国情怀,爱党思想。

古人说,师者,人之范也,老师,就是做学生学习范本的人。我们不否认,我们所教的学生,家庭因素复杂,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同样的道德起点,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悟性和资质。但是,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找出学生之间的差距,通过课间的交流,去碰撞学生的思想,去感受学生的感受,而不是以一个教师的权威,去苛责学生,让原本成绩就不好的同学,更自卑,更没有自信。

做人民教师,和修道无异,毕生面对的都是自省,学生们是一面面镜子,每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自己的心性,德行。面对一个政治成绩非常不好的学生,我们能否穿过他试卷上的得分去了解他,倾听他,这才是师德的根本。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急速发展中的时代,它需要的是综合型的建设人才,如果我们只有分数论英雄,看不见学生们蕴藏的人格锋芒,看不到他们的优点,这就是教学上的失德,因为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会特别功利,会产生极度慕强的心理。所以,读这本书,我一直在思索,什么是真正的师德?我该如何在学生面前立德树人,我认为,立德树人的前提是我内心要有爱,一是热爱我的政治教师这份职业,二是热爱我的学生,我可以在课堂上,欣赏每一个学生,不是以他们的成绩,分数,去将他们划分为三五九等,我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了平等,关爱,尊重,他们长大后,才有能力,将同样的尊重,同样的关爱馈赠给整个社会,我们的这个社会,才会在一群高素养,高德行的未来青年人的构建下愈发地和谐,文明,强大。

《《中国教师》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